益生菌效用
益生菌(Probiotics)是指可改善宿主(如動物或人類)腸內微生態的平衡,並對宿主有正面效益的活性微生物,是生態世界中最常見的共生關係。對於醫學而言,初步科學臨床實驗數據顯示:益生菌的補充或有助於免疫系統、腸道健康、預防癌症等健康支持作用。
益生菌(Probiotics),源於希臘語「for life」(對生命有益),中文譯為「益生菌」或「原生保健性菌種」,為科學家經研究證實後,於1965年,Lilly and Stillwell將益生菌定義為:「任何可以促進腸道菌種平衡,增加宿主健康效益的活的微生物」。[2]經過科學家四十多年來的研究,有些益生菌的功效比原先的定義更為廣泛;而益生菌主要是指乳酸菌和部分酵母菌。
歷史
根據歷史記載,人類最早食用的益生菌是來自於酸奶(優酪乳),早在西元前3000多年前,居住在土耳其高原的古代遊牧民族就已經製作和飲用酸奶了。最初的酸奶可能起源於偶然的機會。那時羊奶存放時經常會變質,是由於不良細菌污染了羊奶所致,但是有一次空氣中酸奶的乳酸菌偶然進入羊奶,這些益菌使羊奶發生了類似於腸胃道內的變化,變得更為酸甜適口了,這就是最早的酸奶。
西元前2000多年前,在希臘東北部和保加利亞地區生息的古代色雷斯人也掌握了酸奶的製作技術。他們最初使用的也是羊奶。後來,酸奶技術被古希臘人傳到了歐洲的其他地方。
20世紀初,俄國科學家埃黎耶·埃黎赫·梅契尼可夫(Élie Metchnikoff)在研究保加利亞人為何長壽者較多的現象時,發現這些長壽者都愛喝酸奶,而發酵後的乳類中所含的乳酸菌對人體的健康具有益處。
梅契尼可夫的研究成果使一位西班牙醫生艾薩克·卡拉索受到啟發,於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建立酸奶製造廠(現今的達能集團),把酸奶當作一種具有藥物作用的「長壽飲料」放在藥房銷售,但銷路平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卡拉索來到美國又建了一座酸奶廠,這次他不再在藥店銷售了,而是打入了咖啡館、冷飲店,並大作廣告,很快酸奶就在美國打開了銷路,並迅速風靡了世界。
目前市面上的酸奶製品種類繁多,不管是何種酸奶,其共同的特點都是含有乳酸菌。乳酸菌要能定殖於腸道中,才能幫助增加腸內好菌並減少壞菌生長,達到健胃整腸、調整體質及改善過敏等效果。
特性
腸道細菌對人而言,可分為好菌(益菌、共生菌),佔10~20%。壞菌(害菌、致病菌)佔20%。以及中性菌(伺機菌、條件致病菌)佔60~70%。中間菌平時不好不壞,但會伺機變好變壞,端視何者佔優勢而靠攏。
益生菌需要各式寡糖與膳食纖維以維持其生長。益生菌容易受溫度、光線、氧氣和濕氣的影響,導致活性變差。尤其是溫度,所以冷藏是最佳的保存方式。由於益生菌的數量會隨着時間遞減,而粉末有較佳的保存效果,故市售益生菌商品常以冷凍乾燥菌粉為原料。
益生菌的食物
益生元,又稱益生質、益菌生,就是益生菌的食物,通常是人類所不能消化,但是細菌卻可以從中提取養分(或者是促進生長的環境也算),益生質能夠促進腸胃道益生菌的繁衍。
常見菌種
一般所稱「乳酸菌」是指能利用碳水化合物進行發酵生產多量乳酸之細菌總稱,為一相當龐雜的菌群,近年來經由科技及分子生物學的不斷發展,目前普遍認為的乳酸菌已由早期的4個屬(genus)再細分及擴充為17個屬273個種(species):
腸球菌屬(Enterococcus)
乳桿菌屬(Lactobacillus)
芽孢桿菌屬(Bacillus)
梭菌屬(Clostridium)
乳酸球菌屬(Lactococcus lactis)
明串球菌屬(Leuconostoc)
足球菌屬(Pediococcus)
肉品桿菌屬(Carnobacterium)
徘徊球菌屬(Vagococcus)
四體球菌屬(Tetragenococcus)
雙歧桿菌屬(Bifidobacterium)
阿托波菌屬(Atopobium)
魏斯氏菌屬(Weissella)
貧養菌屬(Abiotrophia)
顆粒鏈菌屬(Granulicatella)
酒球菌屬(Oenococcus)
副乳桿菌屬(Paralactobacillus)
益生菌還包括酵母屬(Saccharomyces)的布拉酵母菌種(Saccharomyces boulardii)。
腸球菌屬
Enterococcus faecalis -糞腸球菌。
Enterococcus faecium -屎腸球菌。
由於腸球菌被發現許多的抗藥性風險,因此不被認為是一般公認安全(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GRAS)的菌種,世界衛生組織(WHO)不建議作為益生菌使用[5],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也認為腸球菌並非屬於合格認定安全(Qualified Presumption of Safety,QPS)的菌種,目前歐盟已禁止將腸球菌添加於食品,僅限用於禽畜之飼料使用[8]。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乳製品指導方針草案也不建議將腸球菌作為益生菌使用。
乳酸桿菌屬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嗜酸乳桿菌,簡稱A菌。主要定居在小腸,是小腸內數量最多的細菌,在陰道壁、子宮頸和尿道都有它的蹤跡。能降低膽固醇、免疫調節及降低念珠菌屬陰道炎的感染等。
Lactobacillus brevis -短乳桿菌,人嘴、老鼠尾巴及腸道可發現其存在,亦存在牛奶與起司中。能抑制腸道致病菌、維持消化道機能、促進食慾及免疫調節。
Lactobacillus casei -乾酪乳桿菌,簡稱C菌。相當耐酸,能有效地通過胃酸膽鹼的考驗,而有規模的進入腸道定殖。
L. delbrueckii subsp. bulgaricus -保加利亞乳桿菌,是德式乳酸桿菌的一個亞種,被廣泛應用在酸奶製作的過程中。具有調節胃腸道健康、促進消化吸收、增加免疫功能及抗癌抗腫瘤等功效。
Lactobacillus johnsonii -約氏乳桿菌,簡稱LJ菌。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副乾酪乳桿菌,簡稱LP菌。耐胃酸及膽鹽,在腸道中定殖效果良好。能促進體內Th1細胞激素分泌,抑制Th2細胞所造成的敏感免疫反應,達到免疫系統平衡。對於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過敏性氣喘及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Lactobacillus reuteri -洛德乳桿菌,簡稱R菌。是少數在成人與嬰兒體內皆可發現到的乳酸菌之一,可幫助寶寶腸道細胞的生長,促進益菌繁殖。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鼠李糖乳桿菌。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簡稱LGG菌。正式名稱為鼠李糖乳桿菌GG株。是當前世界上研究最多的益生菌,也是首批被證實能夠在人體腸道存活並定殖的益生菌之一。可在血清中增加足夠的細胞間白素-10,降低引起局部性敏感免疫反應的細胞激素形成。能促進益菌生長、降低對乳品或食物的過敏、治療不明原因或急性腹瀉功能等。
Lactobacillus salivarius -唾液乳桿菌。
雙歧桿菌屬
Bifidobacterium bifidum -比菲德氏菌,簡稱B菌。幫助保持腸道酸性的環境,減少有害菌的繁殖;還能增強免疫力,降低膽固醇,改善便秘及調節腸道生理機能。
Bifidobacterium infantis -嬰兒型比菲德氏菌。因為是被發現在嬰兒的腸道之中,故被稱為嬰兒型比菲德氏菌。能減緩人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所導致的發炎性傷害。
Bifidobacterium lactis -雷特氏B菌。從健康嬰兒的糞便中分離獲得,是人體腸道最常見的菌群之一。耐胃酸及膽鹽,並在腸道中定殖,達到增加體內好菌的效果。可緩解胃炎及改善乳糖不耐症。
Bifidobacterium longum -長雙歧桿菌,又稱龍根菌。腸道內的益菌以長雙歧桿菌為主,也是真正的人體原生菌種。能有效調節Th2細胞免疫反應,降低過敏患者血中IgE含量,進而有效的改善因為花粉引起的過敏症狀,也能改善抗生素及食物病原菌造成的腹瀉。
芽孢桿菌屬
Bacillus coagulans -芽孢乳酸菌,舊稱Lactobacillus sporogenes 。治療因腸道菌群失調所引起的急、慢性腹瀉、慢性便秘、腹脹和消化不良等症狀。
梭菌屬
Clostridium butyricum -丁酸梭菌,又稱酪酸梭菌、酪酸菌或宮入菌。防治慢性腹瀉、抗生素相關性腸炎、便秘或腹瀉便秘交替等症狀,調整腸道功能正常化。
酵母菌屬
Saccharomyces boulardii -布拉酵母菌
參考文獻
移至 ^ http://www.health.gov.tw/Default.aspx?tabid=417&mid=537&itemid=15622
移至 ^ http://www.taiwan-pharma.org.tw/JTP/099/096-102.html
移至 ^ Murlidhar,, Meghwal,; Raj,, Goyal, Megh; S.,, Chavan, Rupesh. Dairy engineering : advanced technolog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Oakville, ON. ISBN 9781771883801. OCLC 965781424.
移至 ^ Reidel, W. L.; Clouse, R. E. Variations in 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ontraction abnormalities. 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 November 1985, 30 (11): 1065–1071. ISSN 0163-2116. PMID 4053917.
移至 ^ Probiotics in food: Health and nutritional properties and guidelines for evaluation. ISSN: 0254-4725.
移至 ^ Introduction of a Qualified Presumption of Safety (QPS) approach for assessment of selected microorganisms referred to EFSA. The EFSA Journal. 2007;587:1–16.
移至 ^ Scientific Opinion on the maintenance of the list of QPS biological agents intentionally added to food and feed (2013 update). EFSA Journal 2013;11(11):3449 [106 pp.].
移至 ^ EFSA Panel on Additives and Products or Substances used in Animal Feed (FEEDAP). Guidance on the safety assessment of Enterococcus faecium in animal nutrition. EFSA Journal. 2012-05-01, 10 (5): n/a–n/a. ISSN 1831-4732. doi:10.2903/j.efsa.2012.2682 (英語).
移至 ^ Dietary Supplements: New Dietary Ingredient Notifications and Related Issues: Guidance for Industry. U.S. FDA, Center for Food Safety and Applied Nutrition; August 2016.
移至 ^ yeast as probiotics -- Saccharomyces boulardii..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007-09-15 [2014-06-30] (英語).
諮詢電話:21511763
WhatApp:62978955
地址:太子西洋菜北街157號恆安樓10樓 (太子地鐵A出口)
盈康社服務範圍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