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性因子偏高 不等於患了關節炎
「醫生,我有關節疼痛的現象,在外面醫院抽血檢查,發現類風濕性因子偏高,我是不是得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啊?」在風濕免疫科門診中常聽到病人如此詢問,因為一般民眾乍聽到「類風濕性因子」,就會直接聯想到是否罹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但實際上,要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要符合一些臨床診斷及X光片的證據,當然陽性的類風濕性因子也是其中一項因素。
雖然類風濕性因子是一種自體免疫抗體,但並非「絕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所特有,舉凡一些慢性發炎的疾病,都可能會造成所謂的類風濕性因子呈現陽性反應。譬如慢性肺部或肝臟疾病,尤其台灣為病毒性肝炎好發地區,有些B型及C型肝炎帶原者,在抽血檢查時,就有可能呈現偏高的類風濕性因子,而且有些病毒性肝炎患者也會有關節炎現象,更令人聯想到類風濕性關節炎。
另外像肺結核感染、細菌性心內膜炎、部分腫瘤患者,甚至年齡較大的老年人,亦會呈現低價數的陽性反應。當然像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硬皮症等自體免疫疾病,都有可能會有陽性之類風濕性因子。
如果是陽性的類風濕性因子,加上多發性關節炎,以及持續的關節晨間僵硬,的確應該要考慮有可能是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但最終仍需一些實驗室檢查的佐證,才能判定是何種原因造成偏高的類風濕性因子,千萬不要自我推測,一看到「類風濕性因子陽性」的檢驗報告,就認為是罹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
據估計,本港約有2-3萬人患有各類風濕病症,根據醫院管理局的數字顯示,在2004至06年專科門診覆診風濕病個案超過11,800宗,當中四成以上的病患者屬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疾病,不但會影響全身關節,引致紅腫、疼痛、僵硬及變形,連肌肉、心、肺、皮膚、血管和神經等器官也會受破壞。如果治療不當,病情會慢慢惡化,甚至令病人死亡。根據醫管局數據統計,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的死亡機會是常人的三至四倍,關節損壞數目越多,死亡率也會越高。
目前雖然沒有徹底根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方法,但只要病人及早接受適當治療,可以有效紓緩病情,減低對關節及身體組織的破壞,還繼續進行日常的活動和工作。
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35至50歲成年人,且女性發病率是男性3倍。若經常感覺關節腫脹疼痛,應儘快就醫檢查和治療。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100多種關節炎疾病中,破壞力最強、侵襲範圍最廣的疾病,通常是因免疫系統攻擊關節而引發長期慢性發炎,會造成關節嚴重變形,甚至波及皮膚、心血管、肺腎、眼睛和神經。
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35至50歲間,女性發病機率約為男性3倍,雖然明確的病因還不清楚,但最新研究發現可能與抽菸、牙周病和家族遺傳等因素有關。
如果民眾有發現以下症狀,應儘速就診,且經專科醫師排除紅斑性狼瘡、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等其他自體免疫問題後,積極展開治療。
【類風濕性關節炎之6大警訊】
晨間僵硬15分鐘以上,為時超過1周。
在全身18個關節區域中,有3個以上的區域腫脹超過1周。
手腕、掌指、近端指間、腳踝、趾間的任一關節腫脹超過1周。
對稱性腫脹超過1周。
血液中有類風濕因子。
手部或足部X光出現軟組織紡錘形腫脹,或有骨疏鬆、骨侵蝕情況。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甚麼?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是由於病人的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關節滑膜,引致發炎,炎症導致白血球素(Cytokine)入侵關節,對骨、軟骨、腱以及韌帶等造成進一步損害,引致疼痛腫脹,甚至破壞其活動功能及引致變形。類風濕性關節炎也可以侵害其他器官,如眼睛、皮膚、心臟、肺部等,有可能引致心肌梗塞或中風等嚴重的疾病。風濕性關節炎不是遺傳病,任何人士也有機會患上此病,發病年齡一般在30至50歲之間。
75%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血內有類風濕因子(抗lgG抗體)存在。抗lgG抗體同自身的lgC結合後,形成抗原─抗體複合物沉著於關節滑膜上,再結合並激活了補體而形成炎症。也有可能與組織抗原中的HLA-PR4有關。
由上述得知類風濕關節炎(RA-- rheumatoid arthritis)是腦下垂體功能改變的荷爾蒙異常,腎上腺皮質賀爾蒙分泌失常所致。常見的風濕疾病,證據顯示此病是免疫系統疾病,與人類基因中之主要組織配對基因(MHC)有關連性。
除遺傳外,內分泌因素與免疫功能密切相關,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常表現出代表腦下垂體功能改變的荷爾蒙異常。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荷爾蒙改變,除腎上腺皮質部所分泌的賀爾蒙外,還包括雌性激素(estrogen)調節異常。女性發生類風濕關節炎的比例高於男性二至三倍,以及發生率尖峰與停經期正好相同,此因雌激素主要由卵濾泡內膜、黃體、胎盤等所分泌,而腎上腺皮質亦有少量分泌。若停經婦女雌激素不能大量分泌,而腎上腺皮質分泌的賀爾蒙又有問題,即會發生類風濕關節炎。
病毒因素:
RA與病毒,特別是EB病毒的關係是國內外學者注意的問題之一。研究表明,EB病毒感染所致的關節炎與RA不同,RA病人對EB病毒比正常人有強烈的反應性。在RA病人血清和滑膜液中出現持續高度的抗EB病毒—胞膜抗原抗體,但到目前為止在RA病人血清中一直未發現EB病毒核抗原或殼體抗原抗體。
性激素:
也是類風濕的病因之一,研究表明RA發病率男女之比為1∶2~4,妊娠期病情減輕,服避孕藥的女性發病減少。動物模型顯示LEW/n雌鼠對關節炎的敏感性高,雄性發病率低,雄鼠經閹割或用β-雌二醇處理後,其發生率變高。
甚麼導致類風濕性關節炎?
雖然任何人士都有機會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不過以下因素可能會增加患病機會:
性別:女性患病的機會是男性的2至3倍
年齡:任何年齡也有機會患上,但以30至50歲為最常見
家族病史:如果家族中有人曾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患病機會會較大,但醫學界認為病人不是直接遺傳類風濕關節炎,而是遺傳了較易患此症的體質,換而言之,即是較其他人容易因危險因素而誘發此病。
吸煙:有研究發現,吸煙會增加患此病的風險,原因可能是香煙中含大量化學物質,長期吸入,有機會導致免疫系統失調,引致發炎而誘發此病。
怎樣預防類風濕性關節炎?
目前醫學界還沒有方法可以預防類風性關節炎,如果家族中曾有人患此病,應提高警覺,保持健康的生活及飲食習慣,適當紓緩壓力,避免吸煙等,均有助降低患病的風險。回頁首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成因是什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真正成因不明,醫學界相信,遺傳基因加上後天環境因素會增加患上此病的機會。
甚麼徵狀顯示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初會影響較小的關節,最常出現於手腕及手指第一、二節的關節,而且往往是對稱出現,如果左手出現病徵,很多時右手也會出現,引起痛楚、發熱及腫脹。當病情進一步惡化,便會延伸至肩膊、肘、膝、牙骹及頸等位置。
其他徵狀包括:
晨僵:最典型的病徵,即早上關節僵硬,可以持續1、2個小時,甚至是整天。
感到疲倦、沒精打采
低燒
沒有胃口
眼睛及嘴乾燥
手肘和手等位置的皮膚下面長出類風濕病結節(腫塊)
眼睛發炎
呼吸時胸口刺痛
每個病人的徵狀都可以不同,有些病人的徵狀只維持數月或一年,然後便消失,也沒對身體造成損傷;有些病人的徵狀反覆出現,有時徵狀惡化(加重期),有時徵狀改善(緩解期);但也有些病人長期處於活躍期,導致嚴重損傷而最終引致傷殘。
如何檢查和診斷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
早期的類風濕性關節炎不易診斷,因為它的初期徵狀跟很多疾病相似,目前亦沒有一項化驗能獨立確診。因此醫生需靠不同的檢查,包括詢問病人的病史及以下的檢驗,以確診或排除其他疾病:
體格檢驗:檢驗關節的紅腫及發熱情況、肌肉力量等。
血液檢驗:
抗環瓜氨酸抗體 (Anti-CCP)測試:在Anti-CCP測試中呈陽性反應的病人上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機會極高,不過呈陰性反應的也不一定沒患此病,因不是所有病人都有此抗體。此測試亦有助醫生評估病人的治療,因為有此抗體的病人病情一般會較嚴重,關節出現損壞的情況較多,因而可幫助醫生及早作出診斷。
類風濕性因子測試:50% - 70%的類風濕病人會呈陽性,而且長者或患上其他疾病也有機會呈陽性,如過濾性病毒引起的肝炎、肺結核等。
紅血球沉降速率(ESR)及C反應蛋白檢驗:如果兩者的數字上升,顯示體內炎症活躍。
驗紅血球血紅素:以確定是否有貧血。
X光檢驗:主要是幫助確定關節受破壞程度及監測疾病的進展,不過在患病早期,由於關節可能未受破壞,所以X-光不一定能夠幫助診斷。有需要時,醫生會建議病人接受超聲波或磁力共震檢查去幫助確診。
關節液化驗:如關節腫脹嚴重,醫生或會抽取病人的關節液,以排除關節受細菌感染或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為幫助鑑別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美國風濕學會於2010年頒佈新的診斷標準,若病人於以下評分中取得6分及以上,便會被確診為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
A. 受影響關節
1個中等-大關節 (0分)
2-10個中等-大關節 (1分)
1-3個小關節 (2分)
4-10個小關節 (3分)
多於10個小關節 (5分)
B. 血清學測試 (必須具其中一項檢測結果)
*類風濕性因子(RF)或anti-CCP抗體均陰性 (0分)
*類風濕性因子或anti-CCP抗體其中1項呈弱陽性 (2分)
*類風濕性因子或anti-CCP抗體至少1項強陽性 (3分)
C. 急性期反應物 (必須具其中一項檢測結果)
*C反應蛋白和紅血球沉降速率均正常 (0分)
*C反應蛋白或紅血球沉降速率異常 (1分)
D. 症狀持續時間
少於6星期 (0分)
6星期或以上 (1分)
類風濕性關節炎西醫治療方法?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主要是藥物和手術,目的是希望幫助病人止痛消腫,減少炎症,防止關節繼續受損,保持身體活躍和增加良好的自我感覺。這需要不同的醫學專家參與,提供多方面的治療,包括類風濕科醫生、物理治療師和職業治療師。
1. 藥物治療: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主要有止痛藥及改善病情藥物兩大類,近年更開發了生物製劑。有些病人誤把止痛藥及改善病情藥物的效用混淆,例如誤把改善病情的藥物當作止痛藥,當痛楚減退時,便自行停藥或減藥,結果影響治療進展,甚至令關節惡化。
止痛藥
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屬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第一線藥,能迅速減低發炎、紓緩痛楚和僵硬,但不能防止關節損壞。一般是口服或肌內注射。
副作用:
包括腸胃不適、胃潰瘍、心臟問題、腎及肝衰竭。常用的包括布洛芬(Ibuprofen)、奈普生(Naproxen)及服他靈(voltaren)。
環氧酶-2抑制劑(COX II):
屬非類固醇消炎藥的較新藥物,包括Celecoxib及Etoricoxib,作用與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相同,但對腸道的副作用相對較輕。
皮質類固醇:
如個別病人需要,醫生也會為他提供口服、或進行關節內注射類固醇,幫助減輕痛楚、腫脹和僵硬。
副作用:
有骨質疏鬆、白內障、高血壓和高血糖。
改善病情抗風濕藥(DMARDs) :
能紓緩脹大的關節,改善和減慢病情進展,阻止關節組織進一步受損壞。病人可單一或同時多種服用,多與止痛藥一起服用,大約6至8周內見效。常用的包括柳氮磺呲啶(Sulfasalazine)、甲氨蝶呤(Methotrexate)、Hydroxychloroquine、來氟米特(Leflunomide)、硫唑嘌昤(Azathioprine)及環胞素(Cyclosporine A)等。
副作用:
嚴重時可以損害肝功能、抑制骨髓及導致肺受感染等,因此病人必須按醫生指示服用,並應定期檢測各類血球值、血清白蛋白及監測肝功能。
生物製劑:
如果病人對傳統藥物的反應欠佳,醫生可能會建議他使用較新式的生物製劑。它能有效抑制病人體內的腫瘤壞死因數(TNFα),第六種白血球介素(IL-6)或B/T細胞淋巴,阻止它引發的連串發炎反應,令關節的骨骼組織免受侵蝕。生物製劑能迅速及有效地紓緩病徵,減輕痛楚,約七成的病人接受治療後,病情于一周內得到改善,而關節炎的侵蝕程度亦於一至兩年內減慢,並防止關節繼續被侵蝕及變形。生物製劑亦可減慢骨質流失的速度,防止病人出現骨質疏鬆。
目前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包括Infliximab, etanercept, adalimumab, golimumab or certolizumab (抗腫瘤壞死因數); tocilizumab (抗白血球介素); abatacept and rituximab (抗B/T細胞) ,這些藥物一般需要與甲氨蝶呤(Methotrexate)一起使用。
副作用:
不過,這些藥物可能會引致嚴重的副作用,包括容易受感染(細菌、病毒及伺機性感染)、充血性心臟衰竭、白血球低、神經脫膜、腸道發炎等等。患有活躍性結核病或其他感染的人仕不宜使用生物製劑,患有中央神經系統神經脫膜病症 (demyelinating disease)或嚴重心臟衰竭之人仕亦不宜使用抗TNFα之生物製劑,至於選擇合適的生物製劑,必須跟主診醫生詳細討論。
在使用生物製劑前,病人必須接受隱性結核病(latent TB)檢驗,確定沒患上結核病才可使用,使用期間亦要按照醫生指示定期驗血或進行肝功能檢驗。
2. 骨科手術:
如果病人的關節嚴重被破壞或變形,醫生可能會建議他接受外科手術,例如全關節置換、腱重建、切除關節膜或關節固定等,以幫助減輕痛苦,改善受影響關節的功能。
3. 物理/職業治療:
物理或職業治療師會指導病人做一些動作,幫助紓緩痛楚,減低關節進一步變形及惡化,並幫助解決一些日常生活的困難。
另外,水療在治療過程中亦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病人的關節能在暖水中獲得鬆弛,因而做到陸地上因關節痛而無法再做到的動作,如踏單車、跳舞等,而且池水的阻力亦有助鍛練患者的肌肉,改善活動能力。在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病人可在水中進行紓緩關節痛的動作。
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後會有甚麼併發症?
當病情嚴重時,病人的關節會受損及變形,引致殘障。病人的活動能力逐漸受影響,一些簡單如梳頭或穿衣的動作,他也開始覺得力不從心,到後來更可能無法做到。不要說工作,病人就連自我照顧的能力也受影響,長遠來說,更有可能對他的心理及社交活動造成一定的影響,甚至有機會引致抑鬱症等問題。
另外,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單影響關節,還會侵入身體其他器官,可能引致以下疾病:
眼鞏膜破穿
肺纖維化及積水
澱粉樣變性病,能引致腎臟功能衰退
淋巴瘤
血管栓塞,引致中風或冠心病
乾燥綜合症(修格連氏症候群)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如何妥善照顧自己?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病人應定期覆診,讓醫生可以跟進關節及身體的情況,減少因病情惡化而發展至無可逆轉的境地。病人自己亦應多了解疾病及護理方法,依照醫生或物理治療師的建議,注意自我照顧,對紓緩病情會有很大的幫助。
以下是一些護理要訣,病人不妨參考:
保持運動及鍛練:適量的運動可以幫助強化肌肉,紓緩關節壓力;很多研究亦證實,練習太極、進行水中運動均有助紓緩痛症。但要避免過多的跑跳或負重運動,以免加速關節破壞。如活動後,休息一段時間(如1小時),關節疼痛的現象不但沒減輕,反而加劇,則表示活動過量,要重新調整。
保持充足休息:充足的休息可以幫助減少炎症活躍及疲勞,尤其是病情活躍時,應更多休息。
注意關節保護:病人必須小心保護關節,避免關節進一步發炎及受損。
保護關節的要點包括:
*使用較大和有力的關節,例如應用整隻手去提取重物,而不應只用手指去提取。
*避免關節長時間保持同一動作,應定時更換坐姿及舒展筋骨。
*避免做一些會加速關節變形的動作,例如應以手掌來扭動瓶蓋,而不應以手指扭
動瓶蓋,因會加速尾指關節變形。
*躺下時應大多數時間保持仰臥、平躺,保持受影響關節伸展的姿勢。
*保持姿勢正確,無論站立或坐下,都應保持脊椎平直。
*早上醒來,先在床上活動關節才下床,以減輕僵硬及疼痛;久坐後,膝部感到僵硬,可於站起前,先屈曲及伸展關節數次,令它變得柔軟靈活才站立。
*減少工作時體力的消耗及留意關節痛楚。
*如需要時,可考慮使用一些輔助器具,例如拉鏈器、改良筷子、穿襪輔助器、長柄鞋抽、長柄背刷、加高坐廁及坐廁扶手等,既可避免關節承受過量壓力,亦可以提高病人的獨立生活能力。
4. 使用冷暖療法:
常用包括熱墊、凍敷,有效鬆弛肌肉,減輕關節痛楚。如病徵惡化時(急性期),可用冰敷,減少發炎反應,減輕疼痛,每次約15分鐘,每天2至3次;當病徵緩和時,則可熱敷關節,以減輕關節腫脹疼痛及僵硬,並使肌肉放鬆。每次熱敷不宜超過30分鐘,每天可2至3次,但要注意溫度,避免燙傷皮膚。
類風濕性關節炎冷天會加重病情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早上起床時可能會出現1~2小時關節僵硬的現象,嚴重時甚至會導致關節變形。對多數人而言,「痛」是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發作的第一印象,尤其天氣變冷時更覺得疼痛有如「寒風刺骨」難耐。
多數病患認為冬天氣候濕冷容易導致類風濕性關節炎病發,其病情在先前藥物控制下多處於穩定狀態,血液指數也屬正常,這正代表關節內部本身並無惡化,寒風刺的不是「骨」!真正造成冬天疼痛感加重的原因是關節周圍軟組織和表淺層肌腱的發炎現象,因為天氣寒冷容易使肌肉和血管收縮,如果無法及時熱敷以促進血液循環和肌肉放鬆,就會長期緊繃,肌肉僵硬,甚至導致劇烈的疼痛。
為了避免天氣寒冷引發手腳的血管、肌肉異常收縮和劇烈疼痛感,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和一般民眾可以多穿衣服,隨時注意保暖,適度運動,經常按摩和熱敷關節疼痛部位,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身體熱量。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