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膠污染海鮮-澳洲研究抽查100克含塑膠粒如米粒大
- Yield Healthy Life
- 4天前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微塑膠污染】澳洲研究抽查5款海鮮樣本全含塑膠 100克沙甸魚=吞1粒米大小塑膠落肚
海鮮隨時變成食膠?繼早前有意大利研究發現,多款蔬果驗出含微塑膠後,日前有澳洲研究發現,市面上海鮮包括藍蟹、生蠔、虎蝦、魷魚及沙甸魚均驗出微塑膠,當中食用一份100克沙甸魚等同攝入30毫克的塑膠,即相當吞下1粒米大小的塑膠!
澳洲一份最新研究發現,在普遍的海鮮樣本中都含有塑膠。研究人員在澳洲一個市場購買生海鮮,包括5隻野生藍蟹、10隻生蠔、10隻養殖虎蝦、10隻野生魷魚、10條野生沙甸魚。研究人員再分析海鮮樣本上,5種常用於包裝及常見於海中垃圾的塑膠含量,結果所有樣本都含有塑膠。研究已於科學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上刊登。
1粒米的重量約為30毫克,領導研究的Francisca Ribeiro表示,食用一份生蠔(50克)或魷魚(100克)時,攝入的塑膠量約0.7毫克,而食用一份沙甸魚(100克)時,攝入的塑膠量則為30毫克,相等於吞下1粒米大小的膠粒。
| 平均食用份量 | 可能攝入的塑膠量 |
藍蟹 | 100克 | 3毫克 |
生蠔 | 50克 | 0.7毫克 |
虎蝦 | 75克 | 1.1毫克 |
魷魚 | 100克 | 0.7毫克 |
沙甸魚 | 100克 | 30毫克 |
艾克斯特大學及昆士蘭大學的研究人員指,以質量(Mass)來計算塑膠含量的話,5個海鮮樣本中,以沙甸魚的塑膠含量最高,達2.9毫克;第二名為藍蟹的0.3毫克;第三為生蠔的0.1毫克;第四為虎蝦的0.7毫克,而含量最低為魷魚的0.04毫克。研究人員還指出,人類除了從海鮮中攝入微塑膠外,還可能通過瓶裝水、啤酒、海鹽和蜂蜜中攝入微塑膠。
市民盡量減少食用大型海魚各種內臟及脂肪,而且上述提及的 3 類常見污染物,均有生物累積性及生物放大作用,因此市民應避免食用食物鏈頂層的大魚,例如三文魚、鱈魚、吞拿魚等以減少攝入污染物。
外媒曝光挪威三文魚養殖場擁擠骯髒病魚身上佈滿病毒和細菌

▲抗老醫學醫師張適恆指出,研究發現,人在44歲和60歲易出現「斷崖式衰老」,加速老化原因可能與塑膠微粒有關
有些人突然加速老化,出現大量皺紋、體力變差,小心健康出問題。抗老醫學醫師張適恆提到,有研究發現,人分別在44歲和60歲,容易出現「斷崖式衰老」,也就是突然快速老化,身體機能在短時間內減弱,造成原因可能是環境汙染物「塑膠微粒」。
張適恆表示,人體脫離原本老化速度,而且突然加速,導致身體機能在短時間內減弱,也就是「斷崖式衰老」,以現今的醫學檢驗程度來看,只能驗出器官是否生病,無法看出器官的衰老,不過衰老可從相關症狀做評估,確定是否正在發生。
張適恆提到,美國史丹佛大學曾針對老化進行研究,分析13萬5000多個人體身上的分子或微生物,發現其組成在44歲和60歲左右出現重大轉折,朝不利於健康的方向發展,也就是斷崖式老化,不只體力和外貌出現變化,心血管疾病、癌症風險、死亡率都會提高。
另外,南韓研究發現,「塑膠微粒」可能是造成斷崖式衰老的元兇之一,塑膠微粒是丟棄的塑膠垃圾,經環境分解變小碎片,直徑小於5mm,小碎片持續分解變奈米塑膠微粒,容易隨腸胃道、呼吸道、皮膚,進入人體造成堆積,過去認為,塑膠微粒不具高活性物質,堆積在身體內,不太會造成危害,但事實並非如此。
此次南韓研究,科學家餵老鼠吃塑膠微粒,發現小碎片跑進脂肪,會引起「脂肪生成不良」狀況,並加速老化。而脂肪組織由無數脂肪細胞構成,細胞會儲存脂肪,也就是三酸甘油脂,當脂肪增加,脂肪細胞數量也要跟著提高,儲存多餘的脂肪,不過當體內脂肪太多,來不及徵招更多脂肪細胞,每顆細胞就會堆滿脂肪,造成「脂肪生成不良」現象,進而出現發炎及老化相關變化。

推薦閱讀
環境及家居化學毒素資訊
🌿 以下植物性脂肪酸相對可減輕人體攝入微膠粒的污染
*Udo's 有機3·6·9混合油 軟膠囊/液體
🌿 家居健康煮食油(不含化學溶劑)
腦部細胞護理/記憶功能 / 神經受損護理系列營養補充品
*Udo's 有機3·6·9混合油 軟膠囊/液體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