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人不知道 茶包咖啡濾袋會釋出微膠粒-令荷爾蒙「訊號干擾」-細胞慢性中毒
- Yield Healthy Life
- 4天前
- 讀畢需時 7 分鐘

大部份人不知道 茶包咖啡濾袋或會釋出微膠粒-令荷爾蒙「訊號干擾」-細胞慢性中毒
現代人每天喝咖啡,卻可能不知不覺吃進大量塑膠微粒!不同咖啡沖泡方式釋出的塑膠微粒數量驚人差異。曾經風靡一時的膠囊咖啡,因包裝和內襯都使用塑膠原料,容易釋出大量塑膠微粒。研究顯示,濾掛式咖啡使用95度熱水沖泡5分鐘,就能釋出約1萬顆塑膠微粒,若每天喝3至5杯,恐攝入超過5萬顆塑膠微粒,對健康造成潛在威脅。
微塑膠是指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膠顆粒,可以透過空氣、食物和水進入人體,並滲透至各個器官,影響不容忽視。有環團的調查顯示,逾八成人不知道茶包和咖啡濾袋會釋出微塑膠,有學者估算,香港市民每年通過非酒精飲品的包裝,平均攝入約6,200粒微塑膠。
環保促進會響應今年聯合國世界環境日的「減塑」主題,於4至5月期間在線上收集了1,515份問卷,當中超過八成受訪者不知道茶包和咖啡濾袋會釋出微塑膠。城大學化學系副教授張肇堅表示,這些材料在攝氏95度高溫浸泡下,能釋放高達百億粒的微塑膠,甚至納米塑膠,估算香港市民每年通過非酒精飲品的包裝,平均攝入約6,200粒微塑膠。他更指,國際已有多項相關研究人類攝入微塑膠的潛在影響,其中2024年的一項研究更提到,微塑膠的攝取或與失智症的風險相關聯。

環保促進會營運總監蔡鎮鵬 香港城市大學化學系副教授張肇堅
環保觀念需修正,以免弄巧反拙
是次調查結果顯示,六成受訪者因認為不織布袋「環保」而頻繁使用。但實際上不織布並非真正的環保選擇。環保促進會項目經理黃千洛指出,不織布的製作過程會消耗大量塑膠材料和能源,使用時亦容易氧化破碎成微塑膠,棄置後亦耗時分解,由生產以至棄置過程都為環境帶來重大負擔。呼籲市民停止使用不織布產品,商家亦應減少派發不織布物品,或以其他天然物料替代。
逾七成受訪者不知道如何分辨產品中是否含有微塑膠
調查還顯示,超過七成受訪者不知道如何辨別產品中是否含有微塑膠,只有約兩成會查看成分表;應留意成分表中是否含有Polyethylene(PE)、Polypropylene(PP)、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Nylon-12 或Nylon-6等,這些材料在特定條件下可能釋放出微塑膠顆粒。
這反映出市民缺乏有效的識別途徑,難以作出明智的消費決策。而當得知產品中有機會含有微塑膠時,高達七成市民不願再購買此等產品,反映只要提升市民意識便能推動行為改變。環保促進會營運總監蔡鎮鵬指出,最有效的識別方法是透過產品測試和環保認證,例如德國已有產品不含微塑膠的環保標籤以幫助消費者選擇更環保的產品,環保署的「Bye Bye微膠珠」網上平台也提供了不含微塑膠的品牌資訊。隨著市民對「無塑」產品需求的增加,生產商應與時並進,推出更多「無塑」產品,以減輕塑膠對環境的影響。
66%成人不知道膠樽裝瓶裝水亦釋出微塑膠。香港城市大學化學系副教授張肇堅表示,特別「打開」和「旋緊」膠樽蓋時,而開關次數愈多,釋出量會愈多。

拿著溫暖的紙杯,喝上一口香濃的咖啡,彷彿喝進了一天的能量。但事實上,喝進去的不只含有咖啡、期待中的能量,還有看不見的塑膠微粒,它們悄悄進入大家的身體,最後沉積在細胞裡。
紙杯的內層塗有聚乙烯(PE),這層塑膠薄膜本來是為了防止液體滲漏,但遇到高溫、油脂、酸性或酒精飲品時,這層膜會加速釋放出微小的塑膠顆粒,無聲無息地進入大家的血液與器官,最終卡在細胞裡,影響它們的運作。塑膠微粒滲透身體,細胞變成「垃圾場」
塑膠容器是塑膠微粒主要來源
使用塑膠杯或內襯膠膜的紙杯盛裝熱飲,也是攝入塑膠微粒的主要途徑。統計顯示,用100度的水浸泡這類容器15分鐘,就能釋出約25,000個塑膠微粒。不僅是飲料,自助餐使用的紙餐具、紙杯盛裝熱食或熱湯,甚至用塑膠袋裝熱湯,使用幾分鐘後都會大量釋放塑膠微粒。

荷爾蒙「訊號干擾」- 塑膠微粒垃圾不只在細胞裡「卡住」,有些還會釋放影響內分泌的化學物質,讓細胞接收錯誤的指令。長期下來會影響免疫系統,讓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進而增加疾病及致癌風險。
塑膠微粒對人體的多重危害
塑膠微粒大小約10至500微米,2024年發表在《生物工程醫學期刊〉的統合分析研究指出,塑膠微粒可透過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膚進入人體。這些微粒經由血液循環進入全身各器官,長期累積會導致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發炎,損害免疫功能,對神經細胞和心血管細胞產生毒害,引發心血管疾病、慢性病和神經系統疾病。更令人憂心的是,研究發現塑膠微粒甚至能穿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影響胎兒發育,甚至可能導致不孕症。
想像大家的細胞原本是一間高效運作的工廠,每天處理能量轉換、代謝廢物、製造各種蛋白質。但當微塑膠進入細胞,就像是被塞滿塑膠袋的垃圾場,細胞開始「卡住」,運作變慢、發炎、干擾基因運作。這樣的細胞不再健康,長期下來,可能影響免疫系統,讓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進而增加疾病及致癌風險。
荷爾蒙「訊號干擾」,細胞無法正常運作
塑膠微粒不只在細胞裡「卡住」,有些還會釋放影響內分泌的化學物質,讓細胞接收錯誤的指令。這可能導致:
• 甲狀腺功能紊亂,細胞的能量調控失衡,新陳代謝變慢,讓人容易疲憊、發胖
• 性荷爾蒙受到干擾,影響生殖細胞,可能影響生育能力
• 胰島素反應變差,細胞無法正確處理血糖,可能增加糖尿病風險
腸道細胞「被堵住」,消化與吸收出問題
當微塑膠進入腸道,腸道細胞就像一座有規律運作的地鐵站,負責吸收營養、排除廢物。但當這些塑膠微粒堆積在腸道細胞裡,原本順暢的營養輸送管道開始堵塞:
• 腸道菌群失衡,有害細菌增多,好菌減少,消化變得不順暢
• 腸道發炎,導致腸漏症,食物中的未分解物質與毒素可能直接進入血液
• 消化吸收效率下降,長期可能導致營養不良或大腸癌風險上升
這些微粒像是在腸道內堆積了一層「隱形塑膠膜」,讓腸道變得不透氣、不健康,導致消化變差,甚至影響免疫系統。
• 肝臟與腎臟:「無法處理的塑膠垃圾」
肝臟與腎臟負責清理身體的廢物,但當微塑膠進入血液後,這些解毒器官就像是接收到一堆無法處理的垃圾。塑膠微粒不會被分解,反而可能影響細胞的代謝功能,導致:
• 肝細胞發炎,影響解毒能力及營養代謝
• 腎功能下降,長期累積可能影響尿毒排出
• 氧化壓力增加,細胞提前老化,影響身體整體運作
這就像是大家的垃圾桶塞滿了不會腐爛的塑膠袋,越來越多,卻無法清空,讓清理系統的效率越來越低。
紙杯不是毒藥,但可能讓大家的細胞「塞滿垃圾」
用紙杯喝飲料不會讓大家馬上生病,但如果每天都這麼做,這些塑膠微粒就會像長期積存的垃圾一樣,慢慢塞滿大家的細胞,影響它們的運作。它們可能讓細胞功能變差,影響內分泌、消化系統、甚至肝腎的解毒能力。
雖然塑膠無所不在,但大家可以選擇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從今天開始,避免一次性紙杯,選擇對身體更友善的飲用容器,減少微塑膠的影響,讓大家的細胞輕鬆運作,不被塑膠「侵蝕」。

推薦閱讀
防癌護理資訊
有助減輕體內炎症及降解發炎有害物質[梅納反應]、[過氧化脂質]、[糖化終產物AGEs]、[丙烯酸胺] 的營養補充品如下
*Udo's 有機3·6·9混合油 軟膠囊/液體
留言